首页
美景介绍
美景发展
美景优势
美景市场
美景前景
美景资源

行测讲义言语理解与表达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1.html

第一节言语理解与表达概述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作用

所谓言语理解与表达,指作为公务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许多种途径,其中言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言语活动是人类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是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符号系统,必须具备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要素。

言语的理解实质上也就是在言语感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建立语义的过程。言语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词是言语材料中最小的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言语的理解必须以正确理解词的意义为基础。因此,对单词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初级水平。若不理解就谈不上言语的理解。但是,对各个单词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就能理解由个别单词所构成的短语和句子。短语或句子不是个别单词的简单堆砌,它在言语交际中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而被使用着。句子的情况更为复杂。它不仅有一定的语法关系,语法关系不同,语义也不同;而且,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较高水平。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对一段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目的或意图的理解。与前两级水平相比,听出言外之意,难度要大得多。绝大多数时候,这种理解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还反映了他的思维水平、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甚至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言语的表达是由思想到说话或写作的过程。不论是口头言语的表达,还是书面文字的组织,都反映了一个人运用某种语言形式来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和意图的过程。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针对应试者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能力,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在言语理解的正确性、言语表达的规范性、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应试者一定要提高自己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公务员素质的要求。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分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它要求应试者正确理解字词、语句、段落、全文的含义,并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应试者必须有较强的言语综合能力,才能在测验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近年来测验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中,共有四种题型,分别是:词语替换、选词填空、语句表达、阅读理解。应试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

三、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应试者在强化训练和正式考试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应用形式和考查题型。根据近几年来在该项测验中出现过的各种题型形式,应试者应当在各种类型的强化训练中提高其在言语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而且只有当应试者在真正获得了较强的言语综合能力之后,才能在变化多端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就以下四种题型(词语替换、选词填空、语句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适当地分析,并尽可能地为应试者提供丰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词语表达

1.词语替换

词语替换的目的是考查应试者对语句中某一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即应试者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运用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来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进行替换。出题方式通常是给定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该句子里比较重要的一个词下画一道横线,然后给出可供选择的四个同义词或近义词,选出一个与句意最为接近的词语来替换画线的词语。

解答词语替换这种题,首先需要应试者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画线词语的含义;其次要求准确分析所给词语的含义,从而选择出最符合句意的词。

作为应试者,应清楚做这类题是有一定技巧的。一个原则:用所选定的词语替换画线之词语后,句子的含义基本一致。基本要求:替换之后的句意与原句意一致,同时替换的词在整个句子中要协调,要符合原句的语境。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中,词语替换题越来越少,可以预见,未来的题目中也许不会有此类题目。但词语替换作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个基础,应试者还是应将这种题型的训练作为提高自己语感与理解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词语替换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考题中画线部分指定的词语,同时能够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语义和不同语义,然后迅速选定一个进行替换。

下面,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具体分析一下词语替换的要求与方法。

(1)老张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只要有他在,大家总是乐呵呵的。

A.动人B.和谐   C.风趣D.可爱

句中的“诙谐”一词主要是指老张这个人说话幽默,与“风趣”是同义词,因此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

(2)为了查清事实真相,掌握第一手材料,记者们又连夜(采访)了几位知情者。

A.拜访B.寻访   C.访问D.走访

几个选项中都有“访问”的意思,但只有“走访”更符合原句中“采访”的原义,所以比较理想的答案是D。

(3)领导的心理是想让人(尊重)他,特别是在一些大众场合,领导者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A.崇拜B.敬仰   C.佩服D.尊敬

在四个选项中,“崇拜”和“佩服”都不恰当,“敬仰”又有些太夸张,只有“尊敬”和“尊重”的意思最接近。

其实,在做词语替换题时,关键是能够准确而迅速地把握每一个选项的词义。一般来讲,不管同义词还是近义词,四个选项中要么其中3个意思接近,另一个词汇的意义相应突出一些、与原句中的词汇意义接近,而这种题做起来容易一些;要么四个选项各有各的意思,这种选择难度就稍微大一点。这种题型主要是在词义的相互干扰上做文章。只要应试者不被这种词义干扰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去伪存真,识别真相,能够在读懂语句的同时找到较好的第一感觉就行了。如果实在是拿不准的话,不妨把每个选项都逐个放到语句中去,然后用心去念每一个句子,或许就能找到感觉。虽然近年来这种题型很少在考题中出现,但从应试者在言语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的角度来看,还是应当把这种题型的训练作为基础,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应试的基本技巧。词语替换练习,解答的关键是用你所选定的词语替换原句中画线部分的词语之后,原来句子的意思能够基本保持不变。因此,不仅要求原句中的词语与用来替换的词语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即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而且要求两个词语所适用的语言环境也尽量一致。

2.选词填空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应试者对词义的辨别分析能力。公务员考试中已较少见到这类题目,但应试者仍然应练习。选词主要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从所给的几个词中找出一个和所给句子句意符合的词。填入空格的词,必须使句子看起来完整,句意表达清楚。如“我愣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四个给出的词为A:不知所措;B.不知所云;C.忘乎所以;D.不辨东西。根据句意,选A可使句意完整。应试者应注意,答选词填空这类题目,一定要提高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分析、辨别能力。它采取的是虚空待填的考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难度要大于词语替换。

对待选词填空这类题,关键点在于应试者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储备,对常用词的词义、词的用法、词的结构、词的惯用句式应了如指掌。其次,应试者应将每个词和句意环境联系起来,即在句子中分析、理解词义,这样才能对词义把握得更准确一些。第三,应试者应加强自己的语感练习,可通过多读、多写来达到这个目的,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即讲的是语感增强后,含义便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同第一种题型相类似,选词填空题也是考查应试者因词义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相互干扰的情况中对不同词汇的辨析能力。只不过因为缺少了句中的参考词汇,难度稍微大了一些。我们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个词只有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确切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应试者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应试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解答选词填空,应试者一靠理解句义、词义,二靠语感,三靠尝试,即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将每个词都放在空里尝试一下,默念一番;看哪个更通顺、更自然,则选择该词;如果一个词放在空里看着别扭、读着绕口、生硬,便不能选择该词。这种逐一尝试的方法,也可称作排除法。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或几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偏僻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选词填空这种题的解答思路

例题1:中国古塔的建造,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在古代建筑中是()的。

A.首屈一指B.屈指可数   C.空前绝后D.史无前例

此题的题意指中国古塔各方面在古建筑中都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答案A“首屈一指”可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其他三个答案都与题意不符。

例题2: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的美景。

A.美丽B.奇丽   C.艳丽D.绚丽

此题只有选择“奇丽”才能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完整、连贯。虽然美丽、绚丽、艳丽都可以用来形容自然景色或景观,但绚丽是灿烂美丽的意思,艳丽为鲜明美丽的意思,用于此处均不够贴切。若用美丽,则最后一句话就变成“处处有美丽的美景”,更不合适,所以只有“奇丽”最准确。

例题3:如果你不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表现出得意洋洋的姿态,很容易引起旁人的嫉妒。

A.故意B.刻意   C.决意D.有意

在所给四个选词中,似乎都可以填空,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A“故意”一词有些牵强,C“决意”并非一个常用词,D“有意”流于口语化,所以权衡的结果,应该用B,“刻意”一词。

(二)语句表达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应试者对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程度。所以,这种题型对应试者在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相对于词语替换、选词填空来说,语句表达的难度较大,它要求应试者在言语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根据近年来出题的实践,最近几年语句表达主要有3种出题方式。

1.病句判断

这种题型通常是给出四句话,其中只有一句话正确,其他三句都存在着语病,要求应试者找出正确的一句话来。综合各种情况,可能出现的语病有:

(1)用词错误

病句中最常出现的错误之一就是用词不当,主要体现在混淆对象、感情色彩不符、弄错对象、风格色彩不协调、搭配不当等。

例题1: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已经把他改造成一个冷血动物。

在此句中,“改造”一词通常指将习惯不好的人变成一个好人,用在这个句子中显然不合适,可以将这个词改成“扭曲”或者“变成”,更符合题意。

例题2:小王这个人为人热情大方,“不拘小节”但也有粗心马虎的特点。

“特点”在形容人时一般是褒义,“热情大方”,“不拘小节”都可以说成是特点,但“粗心马虎”只能说成是缺点。

例题3:年轻人应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开拓自己的视野。

“视野”用“开拓”一词是不合适,如果把“开拓”改为“拓展”、“拓宽”等词更为合适。此病句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题4:战争以在平时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的创造力,把一个平庸的人,塑造成一个有种的勇士。

“有种”感情色彩不对,“有种的勇士”可以改为“英勇的战士”

例题5:千年桐树树型高大,抗虫抗病,但有产量低、质量差等特点。

“特点”往往指特殊性,而“产量低、质量差”是缺点,所以“特点”要改为“缺点”。

例题6: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将会应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应用”的对象是原理、原则、方法、理论等,对“资源”来说,要用“运用”。

例题7:太阳和月球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星星也会东升西落。

有风格色彩不协调的毛病,“月球”用在书面语中,“星星”口语词。为了做到口语化,“月球”可改为“月亮”。

例题8:这种新药用起来十分方便,效果很长。

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句中的“效果”同“长”不能配合,可把“效果”改为“有效期”。

例题9:农民起义军割断了北京的交通,扳住了明朝统治者的咽喉。

“割断”同“交通”不能配合,可改为“切断”;“扳住”同“咽喉”也无法搭配,“扳住”可改为“卡住”。

(2)语法方面的错误

语法方面的错误种类很多,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我们归类进行列举:

1)词性误用所谓词性误用,是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如形容词当动词用,名词当动词用,副词当动词用等,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语病。可通过以下例子体会一下词性误用的错误。

例题1:网球运动员在比赛间隙,经常会喝点水,吃点香蕉,以强壮他们的体能。

此句中的“强壮”一词本应是形容词,如“身体变得强壮了”,一般不用作动词,句子中应当找一个能与“体能”搭配的及物动词,因此“补充”最为合适。

例题2:姐姐生了个孩子,才三个月,总爱冲着人笑,真是惹人可爱。

“可爱”只能做形容词,句子中应当使用一个动词,所以改为“喜爱”更为恰当。

从以上两例看,形容词和动词之间误用的情况很常见,考生应加以注意。

例题3:他学习别的功课都不开窍,只有学习计算机课程很悟性。

“悟性”是名词,这里在“很”后应用动词,可以在“悟性”前面加个动词,变为“很有悟性”。

例题4:她的这个举动,带着多么惹人可爱的孩子气!

“可爱”是形容词,这里当动词用了,可改为“喜爱”。

例题5:吃进去的食物足以保证补充由于运动而消耗的能量,并用来发达我们的身体。

“发达”是形容词,这里当及物动词了,可以把最后一句改为“并且用来滋养我们的身体”。

例题6:粘结法有胶带贴补与胶水修补两种,两种都必须先将薄膜表面清洁、干净。

“清洁”是形容词和动词的跨类词,在这里当动词用是可以的,但是“干净”只是形容词,就不能当动词用。把“将”改为“使”,“清洁、干净”就都成了形容词,可以合用。

例题7:我们北部山区蕴藏的这种矿产确实是十分丰富的,但如今都在睡眠着。

“睡眠”是名词,不能当动词用,可改成动词“沉睡”。

例题8:他对别的事不太了解,对学生却很有理解。

“理解”是动词,这里当名词用了,可删去“有”。

2)代词使用不当代词使用不当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错了代词,一种是代词使用指代不清。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产生语义的误解。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即使你的上司在工作上有什么失误,也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批评或责怪你们的上司。

在此句话中,出现了代词前后使用不一致的问题,使整个句意前后矛盾,正确的应为“也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批评或责怪你的上司”,属于错用代词。

例题2:丽丽一向是个注重仪表的女孩子,可是昨天下午,他却蓬乱着头,满头大汗地冲进了教室。

在此句中,“丽丽”是一个女孩子,正确的指代关系词应该是“她”而非“他”,此句犯了指代不清的错误,应将后面的“他”改成“她”。

例题3:《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刘恒的一篇反映现实平民生活的小说,他用诙谐的语言表现了市井寻常百姓的生活。

此句话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句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说的主人公张大民,因为张大民是一个极诙谐有趣的人,也可以指代作者,应将此句中的“他”给以明确化,改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整个句子才意思通顺,指代清楚。

例题4:齐晓霞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不过他很用功。

“齐晓霞”是女生,用“她”不用“他”。

例题5:几次投篮失败,体育测验不及格,他的心情是什么呢?

“什么”是问事物,这里是问情况,可以把“是什么”改为“怎么样”。

例题6:这些军人,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的情绪却十分乐观。来到我们军校进行军训,谁都会被他那种不怕艰苦的作风所感动。

前头用“他们”,后头用“他”,在数目上不统一,“他”也应改成“他们”。这是用错了代词的例子。

例题7: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是第一篇小说,他大声疾呼,用他那尖锐泼辣的笔去批判人吃人的旧世界。

“他”似乎指“狂人”,因为狂人也写下了日记批判了旧世界;又似乎指鲁迅,一个代词有了两个前词,产生歧义。可以不用代词,将“他”改为“鲁迅”或“狂人”。

例题8:李政委来到七连后,时间不长,就发现这个连队的实际情况与原来自己以为的有利条件有差距。

“自己”似乎指“李政委”,又似乎指“这个连队”,也有歧义。

例题9:《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虽然只是表现了他们当中的一些小事,却耐人寻味。

“编辑部”是一个词,而“他们”不能代替其中的语素“编辑”。“他们”要改为“编辑们”。

3)介词使用不当在所给题目当中,介词使用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包括用错介词和介词同宾语配合不当。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这篇文章,对揭露“法轮功”的本质上起了重大作用。

此句中介词使用错误,即“对……上”有误,属于错用介词,应改为“这篇文章,对揭露‘法轮功’的本质起了重大作用。”删掉介词“上”或者也可改为“这篇文章在揭露‘法轮功’的本质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例题2:临出发前,局长语重心长地向每一位同志握手。

此句中的介词“向”属于用词错误,可以说“向人打招呼”、“向每个人问好”、“向每个人敬礼”,故应将介词“向”改成介词“和”,或者也可以改成“跟”。

上述两例都属于用错介词的情况,下面再看介词与宾语搭配不当的例子。

例题3: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小康的大道上迈进。

此句的介词“向”与其后的宾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在小康的大道上迈进”。将“向”改为介词“在”。这样通顺一些。

例题4:小明恭恭敬敬地跟俞老师敬了一个礼。

“跟”应当是“对”。

例题5:资本主义国家向一些丧尽天良的中国清朝官员做可耻的鸦片买卖。

“向”应该是“同”。

例题6:这样写,不仅为人生道路的探索打上了宿命论的印记,而且也给人一种荒谬、神秘的感觉。

的“为”应当是“给”,这是用错了介词的例子。

例题7:现在的中关村,在向现代化的大道上迈进。

这是介词同宾语搭配不当的例子,“向”不能同“上”配合,可改为“在”或者删去。

例题8: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对”也不能同“上”配合,可删去“上”。

4)连词使用不当这里说的连词,包括关联词语。连词出现的错误常见为搭配不当。

请看连词使用不当的例子。

例题1: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并且缺乏实际意义。

此句中的连词“并且”,使前、后句意思出现了不连贯的问题,不能准确表达句意,应将这个连词改为“但是”或者“可是”。

例题2:至于节食越瘦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在这个句子中出现了连词“越”,作为一个连词,“越”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即“越……越……”成对地出现,此句之错误即缺少一个“越”字,应改为“至于越节食越瘦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例题3:只有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该句中的连词“只有”,是一个必要条件的连词,应该使用一个表达充分条件的关联词,应该将“只有”’改成“如果”,即“如果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例题4:至于戴眼镜近视越深的理论,更是错误和有害的。

“越”应当成双出现,开头可以改为“至于越戴眼镜近视越深的理论”。

例题5:球员们深深理解这一点,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呵!

“不仅仅”要同“而且”相配合。

5)句子成分欠缺句子中最容易欠缺的成分是主语和宾语,尤其是主语的欠缺,表现得很隐蔽,难以察觉。现举例说明:

例题1: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使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样的表达,在很多人的言语中和文章中都见过。仔细分析,“使”在句中作谓语,“经过”之后是状语,因此缺少主语。有两种修改方式:删去“经过”,让“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做主语,或删去“使”,让“成绩”做主语。

例题2: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正确的态度是,不要逃避,而是要战胜。

这样的一个句子,有明显的缺陷,即缺少宾语,使句意残缺不全,正确地应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正确的态度是,不要逃避,而是要战胜这些困难。”

例题3:看到农村里还有这么多的人靠卖血来维持生计这种现实情况,使我的内心变得沉重起来。

这个句子中,“使”作谓语动词。句子缺少主语,使句子变得不通。有两种改正的方法,一是删去“看到”,让“现实情况”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语;一是删去“使”,让“我的内心”作为句子的主语。

例题4: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使”作谓语动词,缺少主语。可删“经过”,也可删“使”

例题5: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视片,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动。

可删“看了”,也可删“使”。

例题6:剧中周副主席挥毫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时候,利用幻灯打出了气势磅礴的十六个大字。

“利用”之前也少主语,似乎是“周副主席”在利用幻灯,实际上不是。可在“利用”之前加上“剧组人员”作主语。

例题7:人民没有在恐怖的现实面前一蹶不振,而是要战胜。

没说“战胜”谁,缺少宾语,作者应当把宾语加上去。

例题8:听了张海迪同志讲述她身残志不残,努力学好各种知识,治好了许多病人,我们很受教育。

谓语“听了”,宾语应是“张海迪……病人的事迹”,这句宾语不完整。

例题9: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我国人民为实现四化贡献力量。

宾语不完整,句末要加上“的情形”。

6)搭配不当词与词之间搭配不当是常见的错误。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一种是动词与宾语搭配欠妥,造成句子意义有误。搭配不当最容易出现的是主谓搭配不当和动宾搭配不当。

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题1:一个人如果保养好的话,他的寿命能活到一百二十岁。

此句中的后半句的主语“寿命”与句中谓语“活”并不是正确的搭配,正确的应为:一是删去“的寿命”,让“他”作主语;一是将谓语“能活到”改为“有”,这样主、谓语就搭配得当了。

例题2:看完这篇描写农村悲惨状况的报告文学,我的心灵不能平静。

此句的后半句“我的心灵”与后边的“平静”一词属错误搭配,正确的应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搭配不当很多都是因为措词而造成。

例题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到国外旅行的人数越来越增大了。

“越来越”后面应当搭配一个形容词,而不能是动词,所以,最恰当的表达是把“增大”改为“多”。这个病句同时也犯了词性误用的错误。

例题4:长尾鸡的尾羽,每年约能伸长1米左右,它的寿命能活九至十年。

后一句主语是“它的寿命”,谓语是“能活九至十年”,寿命只能论多长,谈不到“活”,所以主谓语搭配不当。可删去“的寿命”,让“它”做主语;也可以把“能活”改为“有”,让“有九至十年”做谓语.

例题5:就这样,知识补上了不少,也提高了不少。

主语是“知识”,同后边的“提高了不少”不能搭配,因为知识是谈不到提高的。“提高”可改为“增加”。

例题6:一些做题的学生,他们解题的能力往往生搬硬套。

主语“他们解题的能力”只能论强弱高低,同谓语“往往生搬硬套”不能搭配,可删“的能力”。

例题7:养鸭三载,王双贵已经积蓄了一些养鸭的经验。

“积蓄”,一般当名词用。作动词时,对象是“钱财、物品”之类,因此它同宾语“一些养鸭的经验”无法配合。“积蓄”可改为“积累”

例题8:义和团的斗争打破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企图。

“打破”同“企图”也不搭配,可以把“打破”改为“粉碎”,也可以把“企图”改为“美梦”。

例题9: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挑起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伟大事业,战胜一切困难。

“挑起”同“建设……事业”不搭配,“事业”后头应加上“的重担”。

例题10:在夜里昏暗的条件下,猫的瞳孔可以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这是定语和中心词配合不当,“昏暗”不能修饰“条件”,应当是“在夜里光线昏暗的条件下”。

例题11:这一看似可笑的举动,包含着她心中的多少痛苦、孤寂和辛酸。

定语“多少”可以修饰“痛苦”和“辛酸”,但是不可以修饰“孤寂”,可以把“多少”删去。

7)句子次序颠倒句子次序颠倒分两种情况,一是句子中语词的次序不正确,另一个是句子间的次序不对。

请看以下例子:

例题1:虽然她只有七岁,但是对于父亲的死,她格外显得冷静。

此句中的“格外”是程度副词,应当用来修饰形容词,因此,应把“格外”和“显得”之间次序颠倒,变成“她显得格外冷静。”

例题2:公安战士毫不费力地按照线人的指引找到了被绑架的小女孩。

此句之问题也在于词序不对,“毫不费力地”作为副词应置于动词“找到”之前,因为“毫不费力地”是用来修饰“找到”,而不是修饰“按照”。

例题3:老张进了村子,因为二十多年没有回过这里,村子里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了。

此句之病在于句子顺序安排不合理,第一句与第二句应交换位置,改为“老张因为二十多年没有回过这里,走进村子,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了。”

例题4:花木兰在困难面前格外显得坚强。

“格外”是程度副词,应当放在形容词“坚强”前头,说成“显得格外坚强”。

例题5:经过文人删改过的民歌,有些可以从遗诗中找到,至今被删后而无法在遗诗中找到的民歌,还不知道有多少。

“至今”要移到“而”后头。

例题6: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位神枪猎手。

“顺利地”应移到“找到”之前。

例题7:有的猴类比较聪明,甚至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再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就会用过去的方法试探着去做。

“甚至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同“再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应当交换位置。

例题8:我们进山以后,因为我们长期在城里走平坦的路,所以走山路十分不习惯。

“因为”一句要放在最前边,“我们进山之后”要同它交换位置。

8)杂混所谓杂混即将两种格式混淆起来。对于这种原因造成的病句,可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选取其中一个格式。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这栋建筑有三十层组成。

这个句子的问题出在将“有三十层”和“由三十层组成”两个格式杂混起来,因此,即可以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栋建筑由三十层组成”。

例题2: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老张的体重比四年前相比减少了20斤。

这是在人们口语中经常使用的病句。此句之病在于将两个格式“与四年前相比减少了20斤”与“比四年前减少了20斤”相混杂,把原句可以改成两个格式中的任意一种,但后一种格式更为简练。

例题3:太阳是一种炽热的气体大火球,它的外层主要有3层组成。

要么说成“它的外层主要有3层”,要么说成“它的外层主要由3层组成”。

例题4:我们厂年产值比改革开放前的年相比增加了3倍。

两种格式是“同改革开放前的年相比增加了3倍”和“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增加了3倍”。

例题5:鲁迅的《祝福》通过一个身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下的祥林嫂这个典型,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两种格式是“一个身受旧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的祥林嫂”和“一个在旧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下的祥林嫂”。

例题6:鲁迅猛烈地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两种格式是“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和“他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3)修辞错误

言语表达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句子生动、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因此,正确地使用修辞手法,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能力。修辞方面的错误,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比喻不当句子使用的比喻不贴切、不恰当。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小王非常热爱本职工作,他经常对同事们讲,要像发疯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

热爱事业属于理智的行动,而喻体“发疯”常指人丧失理智、不能正常做事,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

例题2:我们要像驴子一样勤恳地工作。

此句中的喻体“驴子”,通常情况下都含有贬义的色彩,将人比喻为“驴子”,隐含了人蠢的意思,所以比喻不恰当,应将“驴子”改为“老黄牛”。

例题3:这几天,王书记忙得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

王书记之工作忙,并不能用“陀螺”这样的喻体,因陀螺是在被抽打的情况下旋转,用在这儿,显然不够恰当

例题4: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像是一些大喷泉突然喷出时张成的巨大扇面。

本体是“烟幕”,要形容它怎样黑,应当用形容黑的喻体,可是这儿的喻体讲的是形状,这个比喻就不恰当了。

2)重复多余这里的“重复”是指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词语,为使句子简练,就应删掉多余而又重复的词语。但句中的反复修辞方法不属于多余重复的情况,对此应认真分析。

请看以下例题:

例题1:我们十分、十分地热爱伟大的祖国!

此句中连用了两个“十分”,并不属于重复多余,而是一种表达充沛感情的、一种必要的修辞方法。

例题2:面对洪水,吴镇人民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空前的团结。

此句中的“从未有过”和“空前”就属于多余的重复,可删去其一,使句子表达更加简洁、有力。

例题3:只有不断的努力,你才有希望攀登最高的顶点。

此句中的“最高的”和“顶点”两个词即意义重复,可改为“你才有希望攀登最高峰”。

例题4:海水不断地掀起了前仆后继的巨浪,看得人们心惊肉跳。

此句中的“不断”和“前仆后继”属于重复,可删去其一,改为“海水不断地掀起巨浪”。

例题5:多年来他坚持到祖国各地进行写生创作了大量活生生的作品。

此句中“进行”一词属于多余,可删去,改为“多年来他坚持到祖国各地写生”。

例题6:电影院是影片制作的归宿,影片要在这里同观众见面。

“制作”多余,不用也完全可以。

3)过简该写的不写,过分简略,也会造成病句。过分简略句子必要成分,使句子出现意思不完整,造成了病句。

请看下列例题:

例题1:五中教师座谈会,教师们提了许多条意见。

此句的弊病在于逗号前后两句话不能有效地衔接,应将第一句话加上必要的成分,改为“在五中教师座谈会上”,这样才能前后连贯起来。

例题2: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

此句的弊病在于缺少必要的成分,造成句意不完整,应该在句末加上一个“的”字,这样与前边的“是”协调一致。

例题3:他没有意识到,仍然一意孤行。

此句之问题在于缺少必要的成分,使句意不完整。“意识到”后缺少宾语,应改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例题4:万物的生长,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

“万物的生长”同后头没什么联系,前后脱节,把逗号改为“使”,就没这毛病了,可见这里少写了一个字。

例题5:北京大学教师座谈会,两小时之内老师们就提了几十条意见。

逗号前后不连贯,前头改为“在北京大学老师座谈会上”,加上点儿词语,前后就连贯了。

例题6:如果没有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搞好“四化”建设,不可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强国。

句末缺少一个“的”与“是”相呼应,句子不完整。

(4)逻辑错误

因为逻辑问题而出现的病句、错句、问题句,在实践中非常多。此处逻辑方面的病句,仅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病句。常见的逻辑方面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错用概念一般情况下,错用概念表现为错用实词,因为实词通常都能表达概念。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黄河谣》里有不少民歌,它大胆地吸收了民间音调中一些积极的因素。

此句中“音调”一词外延太窄,不能表达句意,应将其改为外延大一些的词,诸如“音乐”、“曲调”等。

例题2:他这个人一向为人忠诚、老实。

此句之病在于概念使用不当,其中“忠诚”一词使用不当,应将其改为“诚恳”。

例题3:写文章时,有些句子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好,找不到恰当的形容词。

说“句子不知该怎么形容”,“句子”的概念是表示完整意义的语言使用单位,没有什么必要对语言单位加以形容。需要形容的是“事物”,因而这里用错了概念,应当改用“事物”这个概念。

例题4:为什么一月正是严寒之时,而七月正是酷热的岁月呢?

“岁月”指很长的时间,用在这里指一月,太大了,可改用“月份”。

2)偷换概念也称暗换概念,暗换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用了某一个概念,实际上暗中用了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暗中更换概念。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陕西李自成的起义,均田免粮,英勇抗击明军的围剿。

此句中的“起义”这个概念,本是一种行动,不可能有后面的行为,有行为的是人,所以“起义”已经暗换成“起义军”的概念了。

例题2:陕西省渭南地区农民在夺得今年棉花好收成的基础上,不断掀起采棉、售棉高潮。

既然已经夺得了好收成,为什么还要“采棉”呢?这种自相矛盾是更换概念造成的。写“棉花好收成”时,“棉花”这个概念指已经采摘下来的“棉花”,到了写“采棉”时,“棉(花)”指尚未采摘下来的棉花”,写“售棉”时又用了前一个概念。这句后头可以删去“采棉”和顿号。因为既然已经“售棉”了,那棉花就必定采摘下来了。

3)大小概念并列句中将外延大小不一致的概念并列起来,大概念包含了小概念,有了大概念,小概念就不必要了。请看下列例题:

例题1:剧团演出了文艺节目、耍狮子、表演轻功等。

此句中的“文艺节目”是属概念,而后面的“耍狮子、表演轻功”为种概念,是不能并列的。

例题2:参加演出的有男人、妇女、大学生、中学生。

此句犯了将大、小概念、交叉概念进行并列的错误,应改为“参加演出的有男人、女人,其中也有一些大学生、中学生”。

例题3:老王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好人、好男人。

此句将种属概念并列,应改为“老王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好男人”。

例题4:当时一些中学设在各个工厂、企业、单位里。

“单位”包括了“企业”,“企业”又包含了“工厂”,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了。可以略为“设在各个工厂、农场或村子里”。

4)主词宾词不相应主词宾词不相应这是判断当中的毛病。一般情况下,主语相当于逻辑中的主词,谓语(包括宾语)相当于逻辑中的宾词。一般判断采取“主词十系词十宾词”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主词和宾词必须相应,能一起构成一个判断。主词和宾词不相符合,造成病句的出现。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题1:幼儿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最好时期。

此句中的主语“幼儿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跟宾语中的“时期”不是一类概念,用系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属不当判断,应把主语改为“幼儿教育时期”。

例题2:壮阔的天安门广场,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

此句中的主词“天安门广场”和宾词“盛大节日”不匹配。应将宾词“盛大节日”改为“欢乐的海洋”。

例题3:十月的长安街,真正成了无产阶级的盛大节日。

主词“十月的长安街”是街道,同宾词中的“节日”也不相应,把“成了”改为“体现了”,勉强可通。

例题4:免疫是身体的防御系统。

主词“免疫”是能力,不是什么系统,主词可改为“免疫系统”,才能同谓词相应,构成一个判断。

5)逻辑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即违背逻辑规律,语句中常出现前后说法不一,后边否定前边的错误,即自相矛盾。

请看以下例子:

例题1:整座大楼漆黑一片,只有小王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此句中“漆黑一片”与句尾的“灯火通明”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应改为“整座大楼其他的灯已经灭了,只有小王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

例题2:他跑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所有的山川河流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此句中的“跑遍”、“所有”与“几乎”属于前后自相矛盾,应将“几乎”删去,以使句意逻辑关系前后一致。

例题3:运动之后,我们总会感到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此句中“特别”一词与“一些”自相矛盾,可删去“一些”。

例题4:学校里的人数增加到差不多人以上。

“差不多”同“以上”自相矛盾,可依实际情况删去一个。

6)否定不当在表达否定的句子中,应当清楚,一次否定是否定,两次否定为肯定,三次否定又是否定。一般情况下,反问相当于一次否定。

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题1:进山之前,导游小姐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意外。

此句意即“不要发生意外”,但多用了否定词“不”后,反倒成了要发生事故,应删去否定词“不”。

例题2: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不承认我们国家还很贫穷、落后。

此句子中有三个否定词,其结果是表达的否定意思,与句意不合,应将“承认”之前的否定词“不”删去,以符合句意。

例题3:我们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体队员不高兴呢?

此句中有两个否定词“不”,再加上一个表示否定的反问句,整句的意思变成我们不高兴,这不合原意,可将两个否定词“不”删去一个。

例题4:我们班在数学竞赛中获集体第一名,这怎么能不使我们全班四十八位同学不高兴呢?

有两个否定词“不”,又加上反问,有了三次否定,意思是否定的,就是不高兴,两个“不”要删去一个。

以上,介绍了可能测验的病句的一些类型,为了让应试者更好地提高诊断病句的能力,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些诊断病句的方法。

①语句紧缩法

查找病句最好的方法是“语句紧缩法”也叫“主干枝叶梳理法”,即用找句子主干的方法,把句子缩短简化,分出基本成分和连带成分,然后逐项检查。如果是一个复合句,除了一个单句一个单句地检查外,还应把单句配合起来,看看整个句子意思是否连贯,是否符合逻辑,关联词使用是否得当等等。

要做到能识别病句,提高识别病句的能力,就应当具备有关词、短语、单句、复合句等各项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事理知识,汉语表达习惯的知识,文体和语言风格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识别和修改病句。

②语感分析法

在判断是否是病句的过程中,可借助于阅读中培养出的语感,运用直觉来判断是否存在语病。语感分析法也叫“语感审读法”,即在分析过程中,借助阅读中的语感,从感性方面观察语句的毛病在哪里。一般说来,感觉到哪儿别扭,问题也就出在那里。另一种方法是大家都常用的“排除法”,也就是当语句之间各不相同、病句类型无明显暗示、难度较大时,就从感觉问题最多的语句入手,一个一个排除掉,最后剩下的一个语句就是你的选择。阅读过程中,但凡别扭、不顺、拗口、扎眼的地方,就有可能是有问题之处。当所给句子各不相同,病句并不明显时,可运用语感,逐一排除,找出感觉中有问题的那个句子,这也可称之“语感排除法”。

③逻辑意义分析法

所谓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句子本身所反映的事理上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不合理者即病句。分析判断时,从其概念使用是否恰当、判断推理是否准确严谨、前后是否呼应、句间关系是否和谐,句子所反映的“理”是否严谨、完整等方面考虑。

④造句类比法

造句类比法,即仿照所给句子的结构,造一些常用的、准确的句子,将两者进行仔细地比较、分析,看所给句子是否有语病,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把握不了是否有语病的句子。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仿照原句的结构来造一些平时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后,问题就清楚了。

⑤对号入座法

首先将句子进行归类,看其属于自己所掌握的病句的哪一类,然后对号入座,照方抓药。

这种方法,要求应试者将功夫用在平时大量记忆并类分病句上,这样在应试时才会“对号入座”。对号入座法在复习阶段,可以记住本书和其他书上列举的病句类型,每类记住一个病句。这样做,就是在脑子里分门别类地储存了各种病句。以后在什么地方见到一个句子有毛病,就会较快地看出其毛病在什么地方,并且知道属于哪一类病句。例如,脑子里记住了“缺主语”这一类,记住的一个病句是“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脑子里就有了一个“座位”,并且有了“缺主语”这个代码。以后见到了“通过这次宣传,使我们区的交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这样的句子,你会立刻看出其毛病所在,同时也给这个病句编个“缺主语”的代码。当然,判断病句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应试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技巧。

2.歧义辨析

在语句表达中,由于词汇的多种意义,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这就使语句的表达因为结构顺序、理解者所站的角度不同,造成同一个句子却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些不同的理解中,有些是歪曲了原义,有些是误解了原义,造成理解的歧义。这种题型也就是先给出四个句子,其中一句有歧义理解的可能性,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题目要求应试者或者把四句中有歧义的语句找出来,或者把没有歧义的一句找出来。

歧义辨析的考查目的,是使应试者在能够准确地把握词义的基础上,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整个句子的意思。

在语言实践中,造成句子理解歧义的原因主要有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不明确

在实际的词语运用中,多义词是歧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例题:她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

上句中的“走”既可以当作“行走”讲,也可以当作“离开”讲。

(2)层次不清

句子的概念层次之间交待不清,让读者产生歧义。

例题: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也可以理解为“江苏”和“浙江”共同的“部分地区”。

(3)句法结构不固定

实际中,由于句法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亦很容易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题:领导群众要注意些什么,在文件上边都写得清清楚楚。

不知道句中的“领导群众”是指领导了群众(动宾关系),还是指领导与群众(联合关系),无法让人弄清楚。

(4)指代不明

句子中经常会出现代词和指向不明确。

例题:关心的是她的母亲。

原句中既可以理解为“母亲关心……”,也可以理解为“关心母亲”。

解答歧义辨析这类题目,应摸索出答题的窍门。只要掌握有关的方法,此类题目不难解答。那么要怎样来对歧义现象进行辨析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可供应试者参考。

①联系上下文法

利用上下文也就是充分利用句子的语言环境。是否产生歧义,通过联系上下文就很容易看出来。

例题:我父亲第一次见到我母亲时才十二岁。

这是一个让人产生歧义的句子,可能是“父亲”十二岁,也可能是“母亲”十二岁,此时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底是谁十二岁。

②当觉得一句话有歧义时,应试者不妨用适当的词来替换句中的词语,看能否通顺。

例题: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研究。

或者是,我们要重视古代的医学研究。或者是,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的研究。

③语序安排法

有时可以用重新安排语序的方法来辨析和消除歧义。当觉得一个句子可能有歧义时,应试者不妨将原句子的语序重新加以安排,来检查是否真有歧义。如: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不清楚,因为说起这事的这个人谁也不认识。可将其语序重新安排:“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谁”,这样很清楚地看到这个句子存在着歧义。

例题:那次火山爆发相当于投在广岛的颗原子弹。

重新安排语序:那次火山爆发相当于颗投在广岛的原子弹。

④句式变换法

当觉得这个句子可能有歧义时,可通过变换句式的方法来确定,如:我看见你时正在跳绳。

将句式予以变换为:“我正在跳绳的时候看见你”,或“我看见你时,你正在跳绳”,很明显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

例题:我看见你那年才6岁。

或者是,我那年看见你,你才6岁。或者是,我六岁那年才看见你。

⑤加置标点法

有些句子产生歧义,是跟句子标点符号不正确有关,其实是应该使用标点的地方没有使用标点,只要标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即可避免歧义。如“下雨天留客,主留客不留”,如果没有合适的标点,即是一个易产生歧义的句子,加上标点后即“下雨,天留客,主留,客不留”或者“下雨天,留客,主留客,不留”。

例题:解放前一年的冬天我见到了她。

或者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我见到了她。或者是,解放前,一年的冬天,我见到了她。

⑥功能辨别法

不少语言单位有多种含义,可是用在句子中,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产生歧义。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意义体现在不同的功能之中。功能不同,在句中的地位也就不同,所以一望便知究竟用的是哪种意义。有些词语的多种含义,用在句子中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在理解时就会产生歧义。如“准备了三个月的煤都烧完了”。此句即“准备用于三个月烧完的煤都烧完了,”或“用三个月时间准备好的煤烧完了。”

(三)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所谓阅读理解,即给应试者一些书刊文章及应试者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理解,根据所给题目做出正确判断。

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必须对整段短文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并能找出这段话的主题。因为后面设计的问题往往与主题有关。此外,还要注意题中的关键词,有些问题的设计与关键词有关,以此来考查应试者阅读的准确性、细致性。

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加工,也就是概括具体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在抽象概括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另外,在解答时还要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注重辨别筛选信息。

分析作者观点也是解答这类题的另一种方法,作者的观点,就是记叙文中的主题、议论文中的论点、说明文中的事物特征。在公务员考试中,文章阅读主要是说明文阅读,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是解答好阅读理解题的重要方面。

近几年来,阅读理解已成为公务员考试内容必出题目,而且题目内容复杂,分量很大,题目类型多样,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材料中的信息。要获取其中的信息,最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读懂;二是要正确地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材料信息。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材料之间的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是一个积极、主动开发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体应完成两个层次的任务:一是识别,即弄懂材料的字面含义,完成浅层次的理解;二是解释,即理解表面含义下的信息内容,完成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两个层次,读者应基本把握原材料的含义。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视觉、感觉、知觉的完美结合,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原材料的语法、语义、修辞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

作为应试者,应在平时加强对阅读理解的练习,在练习中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练习

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有自己的一些关键的字、词语,所以对这些字、词语的理解就成为理解材料的一个突破口。对于意义明显的词语,要结合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进行把握;对于意义不太明显、隐晦的词语,则需要应试者仔细、认真地予以分析,这就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进行判断并最终予以理解。

2.加强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理解练习

一篇文章离不了关键句,关键句是理解材料含义的枢纽,应试者只要把握了一篇材料中的关键句,也就理解了材料的60%。

3.加强对文章中关键段的理解练习

一篇文章由若干段组成,其中就有对整篇材料含义总结的段落,即关键段。应试者可通过分析关键段来掌握材料的基本思想。

4.加强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即对材料的一种提炼,应试者应具备这样的概括能力。

5.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有目的而为,善于发展、寻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应试者来说是理解材料的一把钥匙,只要你把握了这把钥匙,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阅读理解有两种情况,一是片段阅读,一是文章阅读。

1片断阅读

片断阅读,一般情况下每道题都包含一篇短文。在短文后面有一个不完整的陈述,应试者从所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来完成这一陈述。

这类试题,要求应试者对整段短文有准确、完整的理解,并要找出这段话的中心主题,另外,应试者一定要把握短文中的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往往跟短文的主题有关系。

关于片断阅读,一般常见两种题型:一是给出一段陈述有关事实的短文,应试者从题后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支持前面材料的论点或观点的正确答案;二是从短文后给出的四个句子中找出一个最能准确复述该短文的一个句子。不管是哪种题型,应试者都要把握短文的中心意思,尤其是短文中那些比较重要的关键词。

2文章阅读

阅读文章,是要考查应试者对语言文字的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它包括对文章中语句的一般意义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文章中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看法的理解,对文中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有诸多因素影响下明晰字词句义,准确地筛选并吸收信息。

文章阅读的题型,主要形式即给应试者一篇~字的小文章,在文章后列出几个问题,要求应试者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选择出正确答案。

近几年来,文章阅读已成为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重点内容。作为应试者,一定要加强文章阅读的练习,培养自己理解、分析材料的综合能力。在练习中应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梳理出有关规律。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五个部分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考察考生的能力更是多方面的,因此得分也比较难。所以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就至关重要。

要打胜仗必须充分了解对手的实力。同样的道理,要想在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取得高分,就要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了解。因此针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大家首先要了解其考察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这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作为国家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层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两大层面:

一、语言文字层面的基础知识

是对应试者关于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考察。包括对字、词、短语及句子理解的正确性、表达的准确性、语法的规范性、行文的流畅性等方面。

这部分试题对于应试者的考察比较简单,主要都集中在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上。因此应试者应该注重平时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复习,包括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语法表达是否规范、句子表达是否歧义、成语理解是否正确、常见错别字书写是否正确等多方面。应试者只有打下了坚实良好的基础,才能在考试中百战不殆。

二、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能力

是对应试者关于语言文字具体应用能力的考察。包括对短语、长句、段落及篇章理解的正确性、特定引申含义的理解、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主旨主题的总结归纳、句子段落的逻辑推理等方面。

这部分试题对于应试者的考察相对较难,主要体现在对理解、判断、推理、总结、归纳等高级应用能力的考察上。因此应试者要注意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多培养自己以上几方面的能力,落实到具体习题上不仅仅要选对答案,还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及考察的是应试者哪方面的应用能力,最后加以总结归纳,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考试时自然就会轻松上阵。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主要有两大类:

1.片断阅读:即给出一个50-字的段落要求应试者阅读根据该段落进行回答一个问题。

2.篇章阅读:即给出一个-字的篇章要求应试者阅读根据该篇章进行回答4-5个问题。这两种题型的特点就是要求应试者花费一定时间来阅读,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共给应试者分钟的做答时间,每一部分试题都标出了参考时限,以帮助应试者合理分配时间。但在试题中有一些是很容易的,短时间内就能正确作答;还有一些是比较难的,需要长时间的推理分析。因此建议应试者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太久,遇到不会作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待做完了那些容易的题目后,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较难的题目。否则,应试者可能没有时间去答后面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对考生来说可能更容易些。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部分建议大家在考试进行到中途时作答,一般一道题用时40秒左右。如果超过一分钟,建议大家跳过此题继续下面的问题,待有剩余时间再回来作答。

应试者在复习言语理解与表达时要紧紧围绕真题进行,不仅仅要选对答案,还要知道为什么选,道理在哪,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出题人的出题脉络。另外还要比较另外三个错误的答案,错在哪儿,错误的答案有何特点。这样围绕真题进行展开,不仅坚实了应试者的基础知识,还扩大了应试者的知识面,锻炼了应试者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节言语理解与表达样题解析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样题

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短文后面所给出的问题,并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短文一:

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约亿年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宇宙论现被称为宇宙学的标准理论。支持该理论的主要有以下三大观测事实:

第一件观测事实20世纪20年代哈勃关于星系光谱“红移”的重大发现。红移,即星系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而且星系离我们愈远则红移值愈大,红移值的大小由哈勃定律描述。怎么会发生这种红移的呢?我们知道,当一列火车迎面开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很高(声波的波长短),但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就明显降低(声波的波长变长),这叫多普勒效应。光同样有多普勒效应,当一个星系离我们远去时,它的谱线波长的音调会变长,我们就称谱线红移了。

第二件观测事实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测量某一区域星系发出的射电波强度。出乎意料的是,在7.35厘米波长上他们收到了相当大的且与方向无关的微波噪声。在随后一年里,他们发觉这种微波噪声无变化。进一点的研究表明,这种热辐射就是宇宙早期原始火球高温热平衡辐射留下的遗迹。这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关键的证据。

第三件重要观测事实是宇宙物质的化学组成。在地球上元素序号为2的氦元素很少,但在宇宙中,其含量高居第二,仅次于1号元素氢。宇宙中,氢约占3/4,而氦约占1/4,其他所有元素的含量还不到2%。若认为氦是由于宇宙中通过恒星内部核反应产生的(4个氢原子聚变形成1个氦原子),我们可以估计一下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一共产生了多少氦。计算表明,它仅提供了银河系中现有氦的1/10都不到,这说明氦不可能是在一代代恒星生生灭灭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只能是宇宙形成时的原始物质组成的。根据大爆炸宇宙理论推算,现今宇宙中,9/10的氦都是在宇宙诞生后最初3分钟内形成的。

1.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把测量天线对着宇宙的哪一方个向,都会接收到这种辐射微波

B.这种辐射微波,波长和强度都是稳定不变的

C.这种辐射微波来自于宇宙原始火球,“火球”不灭则此种辐射微波也不会消失

D.这种辐射微波发现虽属偶然,却成了“大爆炸”宇宙理论的关键证据。

2.宇宙中氦的大量存在可以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下列陈述,与这种“证明”无关的一项是()

A.在地球上所有的元素中,氦元素的数量很少

B.宇宙中氦元素的含量仅次于氢,高居第二位

C.恒星的生生灭灭,以其内部的核反应可以产生氦,但数量有限

D.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只有宇宙的“大爆炸”才具有生成如此大量的氢的条件

3.对于“谱线红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星系光谱不是稳定不变的,星系的谱线波长不断在变长

B.星系离我们越远红移值越大。这是因为,红移值是由星系间的距离本身决定的

C.从地球上观察到的红移现象,假如我们登上其他星系,也能观测到

D.从谱线红移的现象可以判断,宇宙目前仍在膨胀之中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宇宙仍在膨胀,这膨胀的动力就来源于最初的宇宙大爆炸

B.宇宙微波背影辐射证明有“原始火球”的存在,所以能成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

C.宇宙中的氦主要不是靠恒星的生灭产生的,这个结论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推测出来的

D.大爆炸宇宙理论因为有三大观测事实做证据,所以已成为宇宙科学家的共识

短文二:

飞鸟号最新发现:宇宙X射线源首次观测成功。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最近宣布了一项发现,他们利用飞鸟号X射线天文卫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观测到了银河外X射线源。科研小组认为,此种X射线是从遥远的星系中心酷似黑洞的地方放出来的,大约经过了亿年才到达我们所在的银河系。

宇宙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利用飞鸟号X射线望远镜,对室女座北侧、后发座的灵敏度高出百倍以上。科研小组对观测到的X射线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那些短波长的X射线,结果表明宇宙X射线是距我们所在银河系几十亿乃至百亿光年的天体里放射出来的。这种天体有近百个之多,有的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亿倍。这些天体都与附近天体组成一个中心存在黑洞的星系,X射线就是从黑洞中放出来的。外星系每0个星系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星系。观测结果还表明,在大约亿年前,每10~个星系中就有一个。

外星系X射线源是现代天文学一大科学之谜。年6月18日,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观测到了天蝎座一个X射线源,并命名为天蝎座X-1,这是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的X射线源。年科学家们观察到宇宙X射线爆发现象,并按其特征划分出I型,Ⅱ型和奇特的X爆发源,但对它们的方位和本质一直不了解,因而称之为“宇宙背辐射”。这次日本学者的发现,为弄清亿~亿年前的宇宙,星系黑洞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1.第一段提到了“遥远的星系”,下列对它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室女座,后发座,天蝎座都归属于“遥远的星系”

B.后发座,天蝎座属于“遥远的星系”,室女座不属于

C.后发座属于“遥远的星系”,室女座,天蝎座不属于

D.室女座,后发座,天蝎座都不属于“遥远的星系”

2.对科学家年的发现,年的发现和“这次日本学者的发现”,这三次发现的异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次推测都是对河外星系X射线源的探测,都取得一定成果

B.年的观测还没有超越银河系,其他两次则超越了银河系

C.年的观测并没发现X射线源,其他两次则发现了射线源

D.“这次日本学者的发现”,超越前两者,解开了一个科学之谜

3.下列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鸟号X射线天文卫星首次观测到银河系外的X射线在天文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科学界观测到宇宙X射线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但飞鸟号首先观测到银河系外放出的X射线

C.宇宙X射线源是距银河系达百亿光年的,质量很大的若干天体组成的星系的中心——黑洞

D.河外星系因有黑洞,能放出X射线而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大约亿年中减少达九成以上

4.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最近宣布了一项发现,获得这项发现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

A.选择了对室女座北侧、后发座周围天体观测的正确方位

B.在20天的时间内对有关天体做了周到、细密、反复的观测

C.所用的X射线望远镜安置在卫星上并具有高度灵敏性

D.对观测结果特别是短波长的X射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短文三:

美国和乌干达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能够用前肢攀援的类人猿早在万年就出现在非洲大陆上了,这一时间早于古人类学家以前的估计。

据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报道,年到年间,古人类学家在乌干达距今大约0万年到万年的两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面骨、牙齿和椎骨化石,这些化石都属于体型较大的类人总类。经初步研究,古人类学家们发现很难确定这些化石在分类学上属于哪些动物,因为面骨和牙齿很像灵长目动物,而椎骨则像属于现代类人总类的动物。

以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迪卡尔布分校的格伯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年至年对乌干达的这两个遗址又进行了考察,发现了这类动物的后颅骨化石。格伯等人综合分析这些化石后指出,这些动物生活在距今万年前,虽然它们在地面上可能依然用四肢行走,但很可能是最早有肩膀的动物,它们可以用两个前肢进行攀援。这些类人动物很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至少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非常接近。他们认为,这些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人总类动物化石,但具体将这些动物归入古人类学分类体系中的哪一类还存在争议。

1.对第一段中这一时间早于古人类学家以前的估计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一时间”指的是距今万年,它早于古人类学家在年至年考查乌干达后得出的结论

B.“古人类学家以前的估计”指的是年至年间,古人类学家们在乌干达考查得出的结论

C.类人猿出现在非洲大陆上的时间是距今万年以前,早于科学家们在得出此结论之前的估计

D.“这一时间”说的是距今0万年到万年的两个遗志,它早于古人类学家以前的估计

2.文中出现了四个画横线的概念,对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个“这些化石”意思相同,后一个“这些化石”与“这些化石”意思相同

B.前三个“这些化石”是同一个意思,后一个“这些化石”与它们的意思不同

C.前两个“这些化石”意思不同,后一个“这些化石”与“这些化石”意思不同

D.前两个“这些化石”意思相同,后一个“这些化石”与“这些化石”意思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vsngo.com/zlcs/12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